详情
领导荐文-凯时尊龙
浏览量:
走出京门 走向全球
北京建工集团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
北京建工集团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声如春潮激荡,北京建工集团作为首都老牌国有建筑企业,发扬历史传统,创新思想观念,紧抓历史机遇,及时进行战略部署,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迅速发展自己,成功实现了由一个区域型公司向国际型公司的转变,展现了新时期老牌国企旺盛的生命力。
经过短短三年的奋力开拓,2009年,北京建工集团京外新签合同额达178亿元;境外工程建筑面积超过370万平方米,履约合同额超过200亿元,京外、境外工程施工面积达到1108万平方米,超过集团全部施工面积的50%。截至2009年底,北京建工集团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承揽工程300余项,在国际上形成了“六大区域市场”。北京建工集团这个曾经为新中国首都建设谱写过辉煌篇章的老牌地方企业,已经朝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的目标急速前进。
一、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主动出击,迎接挑战,积极实施“走出去”市场战略
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新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大步推进,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建筑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奥运会在集中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提前支出”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建设投资和建设项目,首都建筑企业面临着“后奥运”时期如何保持高速增长的挑战。同时,随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国际、国内建筑企业同台竞争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全国建筑环境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建筑业近三十年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建筑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连续十年超过5.4%,中国建筑市场正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目光。从国际市场的发展环境来看,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中东各大产油国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非洲一些国家吸引外资不断涌入;东欧、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回升,全球的建筑市场也正以其勃勃生机和深厚潜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奥运前夕北京热火朝天的建筑市场,北京建工集团在紧紧抓住奥运商机的同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未来建筑市场的严峻挑战,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外埠及境外建筑市场的历史机遇。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文龙明确指出,“走出去”是规避“后奥运经济”带来市场萎缩风险的有效途径,“走出去”更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新型企业集团长期性的战略需要。
在北京奥运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北京建工开始深入思考企业的战略转型。一方面抓住奥运商机,建好奥运工程,另一方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国际工程部和区域市场部,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统筹协调和带领各二级单位,拓展国内、国际建筑市场。
二、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和准绳,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科学进行市场战略布局
中国内地作为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最紧密的市场,政府决策直接关系着建筑市场的动向,而中国建筑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市场是紧随政府的经援项目开始的,因此“走出去”也必须借助政府并随国家外交重点的变化对企业的海外拓展战略做出适时调整。
在外埠市场的开拓中,北京建工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发展环渤海圈经济”等政策,调整经营策略,将全国市场进行细分,主动放弃竞争过度激烈、政策环境苛刻、市场潜力有限的区域,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发展,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发展重点区域,紧盯当地标志性项目,努力在当地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效益,并辐射周边地区,目前北京建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全国区域市场布局。
在境外市场的开拓中,北京建工依托国家援建外交政策,通过承揽商务部和外交部的经援项目和使领馆项目,取得中国国内政策性信贷支持,减轻企业因资金缺乏、融资能力不足的压力,用低成本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扩张。在这期间,北京建工陆续中标多哥总统府、坦桑尼亚体育馆、卢旺达外交部办公楼等工程,中标中国驻赤道几内亚使馆、文莱驻华大使馆、荷兰驻华大使馆、美国驻华大使馆等使领馆工程,境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世界能源环境的变化,外交为经济商贸服务的国家战略已愈加明显,能源成为外交战略的重点,我国与非洲、中南美洲、西亚和周边独联体国家以及印度等国的战略往来日益加强。结合国家外交政策的新动向,北京建工及时调整,划分了全球重点开发的“六大市场”,即: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大区域市场,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区域市场,以毛里求斯为中心的东南非洲区域市场,以安哥拉为中心的西非区域市场,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北亚区域市场和以阿联酋为中心的中东区域市场。通过六大区域市场布局的形成,北京建工境外市场有了清晰的坐标体系,为市场扩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位和落脚点。与此同时,北京建工结合国家能源外交的政策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定位。2010年初,针对“石油换项目”政策支持,又提出了“深度开发非洲,积极承接政府项目”为重点的新的境外市场方针。
三、以“一流国际承包商”的标准自我要求,积极开拓,勇争上游,逐步占领高端建筑市场
2002年,在北京建工集团国际工程部成立之初,企业在融资、设计、技术等综合能力方面都是初级水平,惟一的优势就是人工成本低廉,只能依靠“拿钱、按图纸干活”的劳务输出模式“出海”,利润只有5%左右。不甘心拿到微薄利润,不满足于做一个“跨国包工头”,融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bot、bt、epc……这些在施工上下游链条两头延伸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吸引着北京建工的目光。
在布局全球市场的同时,北京建工努力向建筑市场上游迈进。2006年,在承建了第一个中高端工程蒙古希尔顿酒店epc项目之后,又陆续以epc工程承包模式建设了刚果(布)0y0饭店、刚果(布)布拉柴韦尔区办公楼、刚果(布)立法院、阿联酋阿临岛一期等8项工程。2008年,以ll亿美元的合同总额中标利比亚l万套社会住宅epc项目,为建工集团在成功实践epc总包模式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长期以来,中资企业在亚洲、非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欧美市场却鲜有成就。但是,占据国际建筑业的制高点、对全球具有辐射作用的美国市场深深吸引着北京建工集团。通过积极努力,2007年7月,北京建工集团成功拿到了登陆美国进行工程总承包的通行证,成为继中建之后进入美国独立开展工程总承包的第二家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如今,北京建工集团美国分公司已经在得克萨斯州成立,美国分公司与美国本土的承包商合资成立的bcegzusainc公司也早已正式挂牌,在美国的第一个工程达拉斯forney医院一期已经开工建设。凭借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北京建工集团成功跃过了“承接经援、使领馆项目实现低成本扩张走向融资、设计、施工的工程总承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走向欧美市场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同台竞技”三个台阶,以完美的“三级跳”跻身国际知名承包商行列。
在境外市场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北京建工集团的国内市场开拓也在走向高端。连云港配煤中心epc项目、沧州展览中心bt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国内银团合作的合同总额达34亿元的宜兴科创新城基础设施epc一bt项目的签订标志着北京建工在京外市场工程总承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2009年,北京建工成功中标了国家重点工程新建京沪高铁天津西站站房工程。该工程以超过30亿元的合同额,成为迄今为止北京建工在京外获得的单体工程总承包最大项目,对北京建工集团拓展京外市场、进军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四、以精品项目树立企业品牌,全面发展,多元经营,深入挖掘潜在的品牌市场价值
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京外工程,如天津泰达足球场、蚌埠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海南省博物馆等,都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工程因荣获“鲁班奖”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精品工程为北京建工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
在境外,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助房建类项目坦桑尼亚体育场工程,凭借优良的施工质量被称为中非合作的典范。在工程落成当天,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现场为之揭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由国家主席亲自移交的工程。2009年,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工程荣获北京市建筑企业第一个境外工程“鲁班奖”,社会影响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建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正是凭借这些精品项目树立起的社会声誉,北京建工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上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品牌价值。作为一家以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为双主业,集建筑设计、建筑科研、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市政路桥、环保节能、物流配送等板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北京建工正在努力整合内部资源,发挥各优势板块在“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船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发掘北京建工品牌价值。
作为北京建工两大主业之一的房地产开发,在全国市场的开拓中成绩显著,成功开发了济南“京鲁山庄”、上海“新港城”、苏州“建邦唯园”等多个知名项目。在环保节能的新兴领域,北京建工集团与宜兴市政府签署一揽子协议,通过b0t/t0t方式承担全市12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建成了昆山、宜兴、盐城三大水务基地,运营污水处理厂17家,累计日处理污水能力近50万吨。中标的集融资一设计一施工一运营一体的交钥匙工程安提瓜和巴达亚发电厂项目,是北京建工集团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基础设施工程,标志着北京建工集团海外产业结构升级的强烈信号,显示出北京建工集团大力进军海外污水处理、灌溉、水利等领域的决心。与此同时,北京建工集团安装、机械、木材等专业公司,商混中心等工业企业,也都已成功迈出“走出去”的步伐,创造了不俗的成绩。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及早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环境,加强交流,锻炼队伍,提升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北京建工集团通过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不断进行市场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权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以一个主业突出,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的姿态,继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抢占先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摘自《中国建筑业》2010年第23期)
相关新闻